本系 薛佑廷助理教授 於民國112年7月6日(四)至7月9日(日)假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《Animated Realms 薛佑廷個展》,展廳為康定路173之35~39號 、 廣州街129&131號,期間每日11:00-17:00免費開放民眾參觀體驗。
薛佑廷導演經歷十餘載、入選超過50項國際影展、9項奧斯卡認證(Oscar® Qualifying)的國際競賽,獲國內外許多大獎肯定。 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、北藝大動畫系,近年多以動畫設計參與新媒體藝術的跨域展演,嘗試數位3D剪紙簍空的創作風格,以科技藝術重新詮釋傳統意象。
此次一共展出《米龍》、《艾索羅夫星人展》、《瀑臺雙鹿AR動畫》、《虧缺》、《死神》、《觀音》六件互動新媒體設計作品,重新詮釋客家傳統、本土科幻、傳統水墨、地緣衝突、與佛教藝術;期藉由傳統圖像的轉譯、文化符碼的乘載、科幻與現實的交會,以電腦動畫、互動投影、擴增實境等形式,探索、驗證虛擬的數位動畫角色設計於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可能性。 作品介紹分述如下:
《米龍》靈感來自於客家祭祀祈福古禮,以白米排出客家龍神。 《米龍》以數位動態粒子取代白米,結合體感互動科技,讓觀眾可以肢體舞動投影屏幕上的米龍,體驗客家傳統信仰的象徵與存在。
《艾索羅夫星人展》展出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計畫裡的3D創作,包括原住民、神族、人類、水族等;作品融合了客家與科幻、3D與剪紙的設計風格。 透過LED顯示屏營造出科幻電影裡巴克塔箱(Bacta tank)的水族效果、全息3D效果、以及獨特的賽博克風。
《瀑臺雙鹿AR動畫》展出教育部前瞻顯示計畫裡為台師大美術館所指導設計的AR動畫轉譯作品。 原畫作為民國七十四年師大美術系同仁們創作的合作畫《瀑臺雙鹿圖》。
《虧缺》為12塊混凝土鑄件所組成的牆面吊掛作品,透過行動裝置與AR技術,讓原本如如不動的混凝土鑄件,如手翻書般快速循環撥放。 期藉由混凝土與動畫兩者衝突性,從媒材與形式上探索新的動畫創作方向。
《死神》原為結合地理空間資訊的AR APP作品,曾入選Google Geospatial API大賽,透過該APP在台北101附近可以看到虛擬的死神。 死神的透明度與網路台海風險指數 Taiwan-Strait-Geopolitical Risk Index(1985-迄今)相連。 本展場以體感互動的方式復刻該App效果,重現死神與101大樓的場景。
《觀音》重新詮釋了佛教中的重要角色 – 觀音,以男相女身、十雙手臂,十種手印等法相示人;以數位3D剪紙簍空的美術風格凸顯全身刻滿的經文。 透過體感互動科技,能在傳統的顯示器上,體驗裸眼3D和空間深度、並觸發動作姿態。
